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钛媒体APP)
来源:上汽荣威
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有些品牌高歌猛进,有些则悄然失语。
荣威,曾是上汽集团最早推出的自主品牌,一度以首款互联网汽车RX5 引发行业轰动。但几年过去,它的名字在消费者与市场舆论中的分量,已经远不及同门的MG,在MG4出海成为欧洲市场的爆款时,荣威却在国内市场显得有些模糊。
以至于,荣威在国内一度被认为失去了存在感,它既未能在纯电浪潮中占据先机,也未能在插混细分中形成规模化优势,直到几天前,荣威M7 DMH 以 8.58 万元的起售价重新回到聚光灯下。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一辆近5米长、搭载插混系统与智能座舱的大型轿车,价格却下探到入门紧凑级的区间;而对荣威来说,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它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次战略再定位。
轿车复兴与插混蓝海
如果把 2025 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比作战场,那么 SUV 已经是一片红海。理想、问界、小鹏、比亚迪都在 SUV 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价格和配置不断被卷到极限。而轿车,尤其是中大型轿车,曾一度被边缘化,却在悄然迎来新的增长窗口。
原因不难理解:第一,家庭用户对空间和舒适的需求,并不总能由 SUV 满足。SUV 的高车身带来通过性,但却牺牲了乘坐姿态与车内静谧。第二,能源结构转型下,消费者既要成本可控,又要长途无忧,插混恰好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荣威选择用 M7 DMH 切入插混轿车赛道。它的逻辑相对比较现实,正如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所言,“中国足够大,使用场景足够多,不同动力总成都会并存” 。这句话揭示了荣威的核心思路:在纯电与油车之外,插混依然拥有长期价值。
然而,这也暴露出另一层挑战。插混确实是蓝海,但并非无人竞争。比亚迪、吉利早已建立规模优势,荣威想通过“大车+低价”的方式切入,能否打破头部品牌形成的价格与渠道壁垒,仍是未知数。
更深层的问题是,荣威能否把一次性的低价爆款转化为长期的市场地位?在行业的结构性变革中,仅仅依靠“比别人便宜、更大、更舒适”的组合拳,可能只能换来短期的销量刺激,而无法解决品牌存在感不足的根本困境。
换句话说,轿车市场的复兴为荣威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但这个窗口不会永远敞开。插混的红利期能持续多久,荣威是否能在这段时间里快速完成品牌再定位,这才是荣威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缺席者”到“国民车”
如果回溯十年前,荣威曾凭借 RX5 打出“首款互联网汽车”的旗号,一度让外界看到了它在智能化上的先锋姿态。但在随后的纯电和插混浪潮中,荣威逐渐淡出了主流叙事。
俞经民在群访中谈到,“荣威在我眼里就是新大众 plus auto”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出了荣威当下的定位诉求:既要学习大众式的规模化与品质控制,又要叠加新能源时代的智能化基因。
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过,ROEWE 的英文拼写像 LOEWE,“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卖得更贵一点,不再总是低价冲量?” 这透露出荣威对品牌溢价的长期渴望。
要完成这种转型,荣威正在进行几方面尝试:
首先是产品节奏加快。钱漾明确表示,“基本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款新产品投放” 。这种密集的产品节奏也是一种市场策略:通过快速上新保持曝光度,减少“沉寂期”的风险。
其次,是渠道与服务体系重建。短短三个月,荣威新签约了 150 家 4S 店网络。钱漾在交流中提到,“我们的投资人对我们有信心,希望有好的产品、好的价格,也要有好的销售和服务” 。这意味着荣威意识到,过去在网络和服务上的投入不足,是导致销量难以放量的重要原因。如今,渠道重建与服务标准提升,被纳入战略核心。
此外,还有智能化战略的推进。在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必争之地的当下,荣威选择与字节系的“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绑定。俞经民直言,“豆包推理大模型上车的全球首发,找到的就是荣威 M7” 。他甚至将其称为0.5 版本,并计划快速迭代至 1.0、2.0,用“懂你更懂车”的叙事来区隔华为、小鹏等玩家的智能化路线。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荣威试图重建的不仅是产品力,而是整体的品牌逻辑:通过产品节奏维持存在感,通过渠道网络扩大触达率,通过智能化叙事重塑差异化。
低价爆款与长期竞争力的悖论
荣威的价格策略无疑是激进的:8.58 万元的起步价,叠加同级少见的配置与智能化亮点,让不少媒体惊呼“这是国民车该有的样子”。然而,外界更关心的是:这种低价爆款打法,是否能够转化为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一方面,荣威确实需要通过价格与配置打破市场沉寂。俞经民坦言:“汽车工业不能量小,量小要活不下去。你怎么能够荣、怎么够威?一定要上量。” 这句话揭示了现实压力:当上汽集团内部资源更多向 MG、智己等品牌倾斜时,荣威必须用销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问题也随之浮现:
首先是利润空间受限。在新能源供应链成本仍然偏高的背景下,荣威用超低价和超高配置换取市场,必然压缩利润。钱漾在回应“能否赚钱”的提问时承认,靠规模效应才能摊薄成本 。但规模效应需要时间积累,而荣威能否撑到那一刻,仍是未知数。
其次,是品牌价值的稀释。长期依赖低价,可能让荣威陷入“价格敏感型品牌”的陷阱,用户更看重性价比而非品牌认同。一旦补贴或促销消退,销量能否延续,值得怀疑。
再加上如今竞争格局收紧。插混轿车赛道并非真空,比亚迪、吉利等玩家早已占据用户心智和渠道优势。荣威的突围,很可能只是挤占有限的市场份额,而非真正扩大整体盘子。
在全球化层面,荣威的尴尬也显而易见。同属上汽的 MG 已经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甚至成为中国品牌出海样本;相比之下,荣威的国际化战略,似乎缺乏清晰的全球战略。
当前的上汽正处在一轮深度转型之中:一边要应对合资品牌体系式微的现实,一边要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上追赶新势力、华为系的攻势。
在这样的局势下,集团不得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增长故事的板块——智己高端、MG 出海、甚至与华为合作的新品牌尚界,似乎都被摆在了更靠前的位置。
虽然俞经民说,“荣威是有上汽烙印的第一个自主品牌”,但今天,这种身份感未必能自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作为“老品牌”的荣威,在新能源转型的残酷赛道上已经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
整体来看,荣威的发展困境,既有外部竞争加剧的压力,也有内部资源博弈的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M7 DMH 的上市显得尤为重要——它更是荣威争取重新进入主流叙事的一次“求生式突围”。(本文首发于Barron’s巴伦中文网,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