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月是故乡明”中秋节为何被赋予“团圆”的内涵?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9月30日讯(记者 张静)中秋圆月是团圆、美满、永恒的象征,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承载着思乡怀亲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为何被称作“团圆节”,被突出“团圆”的含义?中秋节又如何跟感恩丰收联系在一起?面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该如何为中秋文化注入新活力?值此中秋佳节将至之时,《博望东西》特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与我们一起探寻中秋节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9月30日讯(记者 张静)中秋圆月是团圆、美满、永恒的象征,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承载着思乡怀亲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为何被称作“团圆节”,被突出“团圆”的含义?中秋节又如何跟感恩丰收联系在一起?面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该如何为中秋文化注入新活力?值此中秋佳节将至之时,《博望东西》特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与我们一起探寻中秋节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月是故乡明”中秋节为何被赋予“团圆”的内涵?

  记者: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蕴含了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张勃: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有祭月、拜月的习俗,中秋节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要回家团圆,也称“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节”的兴起更多基于对月亮的审美,由赏月而拜月、走月、跳月,由天上月圆延及人间家圆国圆天下圆。虽然每个月都有月圆之时,但在八月十五正处秋高气爽之际。此时的月亮更圆、最具疏凉之感,故形成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美、最堪赏玩的共识。在唐代有很多诗歌描绘八月十五月亮的美感。比如:唐人栖白说:“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又如:司空图的《中秋》:“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正因为在唐代中秋月被赋予特殊的审美价值,当时出现了“千家看露湿”“今夜月明人尽望”的盛世景象,赏月也成为中秋节越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传统。

  记者:描绘中秋节的诗歌多跟“团圆”有关,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您认为中秋节在中国人的情感体系中为何被赋予“团圆”的含义?

  张勃:春夏秋冬,四秋代序,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在一年四季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春秋二季。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更多的是一种向外的氛围,大家都愿意走出家门去拥抱大自然。秋天则更多是一种内敛的感觉,这个季节更适合思念、怀念,所谓的秋思。加之人们在八月十五的赏月中,虽然不能与家人共空间,但通过共时间,共享同一轮明月实现情感的沟通、心灵的相聚。仿佛与家人隔空团圆,自然而言就赋予这个节日“团圆”的含义。

  正因为中秋节突出“团圆”的文化含义,让无论身处何地的中华儿女在这个节日更加期待与家人团聚,更加思念故乡。海外的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我们对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同理解和情感联结,我们过同样的节日,品尝同样的节日食品,甚至讲述着同样的节日传说,同一轮明月成为跨越海峡、连接全球华人华侨的“情感媒介”,让“天涯共此时”从诗句变成具象的精神团聚。

“月是故乡明”中秋节为何被赋予“团圆”的内涵?

  2023年9月29日在北京拍摄的中秋夜景。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记者:我国中秋节有代表性的习俗有哪些,有何寓意?各地中秋节的民俗有哪些不同之处?

  张勃:中秋节多数习俗都与“月亮”有关,大家比较熟知的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赏月是中秋节较为核心的集体活动,赏月习俗与“嫦娥”神话有关,有象征阖家团圆的寓意。祭月实际上是古人表达对“月亮”的一种崇拜活动,蕴含了古人对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古代官方有一系列的祭拜礼仪和流程,民间百姓也在八月十五这天,在院子里摆上香案,在陈列好祭品,全家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中秋前后也是瓜果丰收的时节,祭祀月亮时,会摆上芋头、花生、苹果、柚子等各种节令食品。月饼是中秋节的一种传统美食,因形似中秋明月等原因,月饼也称为“团圆饼”,月饼的种类可谓多种多样,按做法大致分为京式、广式、苏式三大类,因饮食习惯和地域文化等差异,月饼的外皮和馅料也各有千秋。

  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特色的习俗,如:在老北京,“兔爷”是过中秋的标配,天津中秋团圆饭要吃河蟹,在南方还保留了“偷月亮菜”,猜灯谜等风俗。

  另外,因中秋节与秋社日(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传统节日)相近,中秋节也有祭祀神灵和感恩丰收的习俗。如:浙江开化县苏庄镇的人们用新鲜稻草扎制草龙,在田间舞动,庆祝一年好收成。在四川、福建等不少地方都有中秋节祭祀土谷神的做法,称为“闹土地”“秋报福”,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在山东微山湖湖区,渔民会举办隆重的祭湖仪式,表达渔业丰收之时对湖神的感恩之意。

  记者:除了中国之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过中秋节,您如何看待中秋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本地化?

  张勃:我们的周边国家也有庆祝中秋的传统。在韩国,中秋节称为“秋夕节”,人们在这一天团聚、祭祖,也会吃松饼和松糕庆祝丰收。越南将中秋节和儿童节相融合,灯笼和玩具在这天必不可少。日本则把中秋节称为“月见节”,虽然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仍保留着中秋赏月、吃团子等习俗。在马来西亚,中秋节是除春节之外的第二大华人节日,除了赏月、吃月饼,最重要的活动是提灯笼游行。新加坡则会在华人华侨聚居区举行中秋庆典。泰国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在曼谷唐人街,每年都有拜月活动,人们前去参加祈求好运。柬埔寨称中秋节为“拜月节”,人们会虔诚拜祭月亮,祈求赐福。斯里兰卡称为“月圆节”,缅甸称为“光明节”,老挝称为“月福节”,也有赏月的习俗等等。

  中秋文化孕育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伴随民众生活传承与发展,并产生新的实践形式。在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也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化习俗,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风俗。各国中秋节虽风俗不同,庆祝方式多样,但都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喜悦,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渴望团圆的愿望,无论节日形式如何变化,团圆、美好的寓意不曾改变。

  记者:传统节日背后代表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认为如何创新推动节日的传承发展,真正引导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去体验和感受其内在的精神内核?

  张勃:节日的仪式感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庆祝节日的实践方式也往往顺势而变,使得节日可以匹配每个时代的情感需求,也使得这个节日可以长久的传承下去,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今“国潮”风起,汉服游园、文创月饼、中秋灯光秀等新式活动受到年轻人喜爱。这些新鲜体验并未稀释人们对节日的认同,反而从侧面印证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在不断升温。不过,新的庆祝方式若想更深刻地推动节日传承,还需更紧密地融入中秋特有的文化符号,让“团圆”等核心意蕴成为创新的根基,而非流于形式的热闹。

  节日的传承和发展,往往藏在那些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里,在仪式活动中投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传统的节日习俗,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和体验适合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节日仪式。中秋节亦是如此,除了吃月饼、赏月等传统活动,或是三五成群穿着传统服饰去夜游感受节日的氛围。在中秋之夜,我们也可以静下心来品读那些流传千古描绘中秋的诗词。既能读“明月松间照”“月是故乡明”描摹月色之美的诗句,在文字里遇见中秋最皎洁的月亮;也能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寄寓思念的篇章,在字里行间共情古人对家人团圆的期盼;更能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触摸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与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在优美的中秋诗句里,我们既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感受中秋传统文化之旅,也完成了对源远流长中秋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责任编辑:过博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ooj.cn/2691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