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浙江省委在浙江大学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表示将支持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省委、省政府对浙江大学的支持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将对省内高校龙头的重视提到新高度。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浙江省委在浙江大学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表示将支持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省委、省政府对浙江大学的支持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将对省内高校龙头的重视提到新高度。

  正在筹办中的钱塘大学也有新进展。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发布《钱塘大学(暂名)校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用地预审,标志着项目整体建设即将进入新阶段。

  众所周知,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浙江长期被诟病“高教洼地”,除了浙江大学这艘“航母”,其他高校影响力明显断层,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与经济实力不甚匹配。

  如今,从再度强调做强浙江大学,到布局钱塘大学等“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浙江正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高等教育突围之路。

  这一次,浙江能否加快补上短板?

  “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

  今年初,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杭州创新生态火热出圈,其中三家出自“浙大系”,让外界再度见识到这所大学的强劲实力,也让浙江大学成为浙江区域创新的“代名词”。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

  在科技创新愈发重要的当下,高校与地方的“绑定”关系也愈加深入。

  如当地媒体所说,“浙江大学是浙江创新策源的高地、产业变革的引擎、人才集聚的磁场,是创新浙江建设的战略支撑,在全省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浙江也有意进一步强化对浙江大学的支持。

  根据浙江省委常委会最新部署,将支持浙大会同全省科教力量共建“环浙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全省科技创新策源网络和全省人才高地,支持浙大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等,为浙大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创造更好条件。

  会上还强调,对浙江大学“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支持浙大就是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

  不过,浙江大学的亮眼表现,难掩浙江整体高校实力与经济大省地位长期不相匹配的尴尬。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20日,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919所(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大省的浙江仅有111所,排名各省份第12位。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

  在优质高校方面,浙江仅有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3所“双一流”高校,这个数字,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位列10名开外。同时,浙江拥有23个“一流学科”,总数居全国第5,但其中21个学科都在浙江大学。

  以至于浙江省内流传着一种说法,“浙江只有两类大学,一类是浙江大学,一类是其他大学。”

  但正如当地教育界人士所言,浙江需要浙江大学这样的“航母”,但只有一艘“航母”,形成不了集群战斗力。

  “从国际上看,一个区域创新高地,往往不只有一所核心高校。”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指出,浙江大学和杭州的关系,常被类比为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但硅谷崛起,也离不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层次、互补型高校体系的共同驱动。

  在丁长发看来,浙江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持续创新,也应当营造“百花齐放”的生态,在支持浙江大学的同时,加快建设更多高水平大学。

  不能只有一个浙大

  为改变省内高教“一强多弱”的局面,浙江近年积极发力,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图片来源:摄图网_700387018

  2023年,浙江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吹响高教强省的冲锋号,明确要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这一年,浙江还首次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对标一流、全力突围。

  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的目标是到2025年有4所高校达到“双一流”建设标准,12所左右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为此,浙江展开了一场系统性、高规格的省域高教提质行动。

  去年4月底至12月初,浙江省委常委会先后5次召开会议,听取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12所本土高校的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情况,并提出明确发展要求。

  与之配套的是“一校一策”精准支持策略,通过强化政策供给和资源集聚,推动省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到了今年,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进一步加码。每季度轮流在12所高校召开现场推进会,跟踪考核各校在科研平台、师资队伍等关键指标上的进展,形成持续加压、互学互促的建设氛围。

  在这一系列布局中,浙江大学同样被赋予重要角色。

  浙江省委常委会曾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问题时指出,希望浙江大学进一步利用好综合优势,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浙江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发展。

  相关行动很快展开。今年3月,浙江大学与浙江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联合发起成立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并以“1+1”战略合作、学科共建等方式,推动形成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拥有浙江大学任职背景的校领导在浙江其他高校中比例渐增。可以说,“浙江大学模式”正在浙江的高校中复制。

  对此,丁长发表示,浙江在发挥浙江大学领头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分类发展”,注重强化其他省属高校的特色学科,实现人才的精准化、梯度化供给。

  发力新型高校赛道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经济强省纷纷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东“拼命建大学”,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港澳合作办学,成了区域高等教育跃升的典范。

  与之相较,浙江则将突破方向聚焦于“新型大学”的培育,以“小而精”的高水平院校为抓手,在传统公办高校赛道之外开辟新路径。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 图片来源:“东方理工”官方微信号

  正如《浙江日报》此前所言,“传统高校赛道‘车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许多‘车’已领先不少路程,浙江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超车’,非常困难。”而在新型高校赛道,浙江“更有戏”。

  这一判断,正体现在浙江的具体实践中。

  创办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正是其中的典型。不同于追求 “大而全”的综合性院校,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设有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4个学院,开创了社会力量主导举办新型高校的先河。

  今年9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也迎来首批“创校新生”,首年录取分数在浙江省内直逼浙大。学校明确要“加强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首批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

  如今,钱塘大学也渐行渐近。

  去年底,杭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推动筹办“钱塘大学”。仅一个月后,2025年1月22日,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集团董事长钟睒睒在公司年会上宣布,计划在未来十年捐赠4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钱塘大学”的建设。

  根据规划,钱塘大学将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致力于打造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丁长发看来,浙江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以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积极引进国际优质人才,为区域高等教育生态注入了新活力,成为高教体系的重要补充。这类院校往往也更贴近现实需求,更能灵活对接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他也提醒,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关键要素支撑,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改革破除发展壁垒,为其营造更优的政策环境。

责任编辑:张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ooj.cn/2693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