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文/每日资本论星巴克的买家来了,但星巴克的气质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就问9.9元咖啡跟不跟?星巴克中国若过度下沉与性价比策略可能导致一线城市核心用户流失,而坚守高端定位又无法应对本土品牌的价格冲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文/每日资本论

星巴克的买家来了,但星巴克的气质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近日,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变更公告打破了咖啡行业的平静。这家深耕中国市场26年的咖啡巨头正式宣布与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区零售业务,博裕资本以约40亿美元的对价获得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40%股权并继续拥有品牌与知识产权所有权,通过授权经营获取长期收益。

根据交易条款,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估值超过130亿美元,双方共同设定了将门店规模拓展至20000家的长期目标,这一数字将远超其目前在北美的门店数量。

这场历时半年的资本博弈终于落幕。从最初疯传星巴克中国正在寻找买家,之后星巴克方面又辟谣……如此反复,最终尘埃落定。对于星巴克而言,这是自2017年收回中国大陆全面运营权后,首次引入外部控股股东,折射出这家国际巨头在本土市场的战略转向。

星巴克为何急于卖身?数据或许比较直观。星巴克发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财年业绩报告。其中,中国市场2025全财年收入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

但在亮眼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趋势。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主要得益于交易量增长9%,而平均客单价则同比下降7%。这种“量价背离”现象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反映出星巴克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时,不得不依靠增加交易量来弥补客单价下滑的损失。

稍等,这一幕是否有点眼熟?

2019年,苏宁以48亿拿下了家乐福中国业务——覆盖22个省份、55个大中型城市的6大仓储配送中心、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和3000万会员。彼时,不少声音认为苏宁占了个大便宜。但谁能想到2025年8月15日,家乐福中国品牌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其微信公众号“家乐福中国”已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家乐福在中国仅剩的三家门店也将全面更名。

展开全文

而博裕资本看上去更是拿到了一把好牌,相似的开端引发了相同的追问:手握8000家门店和连续增长业绩的星巴克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个家乐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看看接盘方博裕资本的底色——其是一家专注于大中华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于2011年,由江志成、中国平安前总经理张子欣、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已故)以及前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合伙人童小幪等人联合创办。核心出资方主要有限合伙人(LP)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Temasek)、李嘉诚基金会(通过旗下投资平台间接出资),以及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

在博裕资本的官网上,博裕资本的投资包括极兔快递、网易云音乐、蜜雪冰城、汽车之家、爱奇艺、华润饮料等。其代表案例,如2012年参与阿里巴巴对雅虎的股份回购,持有0.55%股份;参与药明康德-私有化及后续上市,获得显著回报。美团、滴滴、爱奇艺,早期投资并持续加码。最近的动作为今年10月博裕资本以100亿收购北京SKP42%股权。

从业绩单看,博裕资本大部分都取得了不错的回报,少数有亏钱的时候。不过,2021年,博裕资本投资金科服务,先后亏了两次。这也是其少数踩坑的案例。

好了,未来博裕资本领导下星巴克中国要变成什么样呢?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目前的业务结构呈现”三升三降”特征。上升指标包括:专星送订单量(+22%)、食品销售占比(从28%升至33%)、下沉市场营收贡献(从15%升至21%);下降指标包括:到店消费占比(从75%降至68%)、高毛利臻选系列销售额(-8%)、一线城市同店坪效(-5%),反映出业务重心从高端到大众、从到店到外卖的转移。

也就是说,未来博裕资本大概率会围绕着“三升三降”做文章。更直白点说,星巴克未来就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对标性价比。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市场变化是主因。数据显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在2025年前三季度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速达21%。然而市场增长的结构却发生根本性变化:30元以上高端咖啡赛道增速仅为3%而9.9-16元平价市场占比已达58%,4.5-8.8元的入门级产品增速达65%。这一趋势不仅反映消费理念的转变,更标志着咖啡行业进入规模化平权发展的新阶段。

消费认知的迭代也在迅速瓦解传统价格体系。全球经济调整周期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上升,即便是高端品牌也不得不向性价比妥协。星巴克中国的业务结构已出现明显的 “三升三降” 特征也证明了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顺着个大方向,博裕资本接手星巴克后,整合现有门店网络将成为首要任务——关闭一二线城市低效门店,优化门店模型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速下沉市场扩张,利用博裕在商业地产和物业管理领域的资源(如金科服务)获取优质店址。这或许是博裕与星巴克定了2万门店目标所在。当然,下沉市场的门店是否“小而美”呢?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外卖与会员体系的升级将是另一发力点。博裕资本可凭借其在京东物流、荣庆物流等企业的投资经验,优化星巴克的供应链与配送效率,缩短外卖时效。关于提升星巴克中国外卖这点毋庸置疑,问题是,这一领域的竞争早已白热化:瑞幸通过AI选址系统将新店盈利周期缩短至6个月,而星巴克仍依赖人工调研;会员复购率方面,星巴克为3.2次/月,低于瑞幸的4.5次/月。

供应链整合是性价比战略的核心支撑。星巴克中国目前面临咖啡豆成本上涨的压力,博裕可借鉴其投资蜜雪冰城的经验,通过大规模采购与长期协议锁定成本,甚至像瑞幸“包下” 印尼邦盖群岛作为专属生椰岛那样,建立核心原料的直供基地。

在产品端,星巴克大概率会进一步提升高性价比的食品占比。比如,延续早餐三明治等本土化品类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月饼等高端节庆产品以维持品牌形象,形成“大众产品走量、高端产品树牌”的组合策略。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但硬币的另一面恰是家乐福中国的前车之鉴。

很多人担心社交裂变能力是制约博裕时代下星巴克中国的一道拦路虎。瑞幸通过“配方共创社群”征集消费者参与新品研发,利用“等杯互助地图”引导错峰下单,还借助抖音、美团小程序实现六端订单统一管理,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运营闭环。星巴克的会员体系虽成熟,但数字化转型步伐相对滞后,其APP仍以积分兑换与优惠券发放为主,缺乏用户主动传播的动力。但以博裕资本在科技领域投资经验,将数字化能力与咖啡零售深度融合,“每日资本论”认为这就是个时间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门店整合的成本压力。关闭一二线城市门店将产生巨额装修摊销与人员安置费用,而下沉市场的培育需要时间。三四线城市咖啡人均饮用量仅为一线城市的1/3,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瑞幸等本土品牌已抢先布局,其“9.9元常态化” 策略形成了强大的价格壁垒,星巴克若跟进降价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不降价则难以获取流量。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那么,9.9元咖啡星巴克要不要跟?

好了,跟进也就意味着品牌定位上容易迷失。不仅是自己的迷失,连消费者也容易迷失。要知道,家乐福的失败不仅是运营问题,更是在高端大卖场与社区超市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失去核心客群。

星巴克同样面临类似困境:过度下沉与性价比策略可能稀释其“第三空间”的高端调性,导致一线城市核心用户流失;而坚守高端定位又无法应对本土品牌的价格冲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这是一道非常艰难的选择题?希望财大气粗的博裕资本能让人眼前一亮。

敲黑板!从行业规律看,国际消费品牌在华的成功转型往往需要“本土资本+本土运营”的双重保障。麦当劳中国引入中信资本后,通过本土化菜单与数字化运营实现了门店数量翻倍;百胜中国拆分后借助本土管理团队的决策效率,在下沉市场快速突破。星巴克若能复制类似路径,依托博裕的本地资源优化决策,同时保留自身的品牌与品质基因,或许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如今,中国咖啡大战已进入下半场,未来的星巴克中国会重走家乐福的老路,还是像麦当劳中国一样焕发新生?答案取决于博裕资本能否在三到五年内找到品牌调性与规模扩张、高端溢价与大众市场之间的平衡点。

星巴克,下个家乐福?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ooj.cn/3858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