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被异化的汽车“风阻系数”,一场没有裁判的“行业内耗”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华夏时报记者 刘凯 北京报道2025年5月,新能源车行业接连陷入两场“参数风暴”。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的导流功能争议被质疑“虚假宣传”,而阿维塔12则因第三方实测风阻系数与官方数据相差33%(0.21Cd vs 0.28Cd)卷入舆论漩涡,甚至引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围观。车企连夜修改宣传话术、千万级索赔诉讼、风洞实验室天价测试成本等话题接连引爆,将“风阻系数”这一原本晦涩的工程指标推至公众视野中心。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被异化的汽车“风阻系数”,一场没有裁判的“行业内耗”

华夏时报记者 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5月,新能源车行业接连陷入两场“参数风暴”。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的导流功能争议被质疑“虚假宣传”,而阿维塔12则因第三方实测风阻系数与官方数据相差33%(0.21Cd vs 0.28Cd)卷入舆论漩涡,甚至引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围观。车企连夜修改宣传话术、千万级索赔诉讼、风洞实验室天价测试成本等话题接连引爆,将“风阻系数”这一原本晦涩的工程指标推至公众视野中心。

这场争议背后,是新能源车行业对技术参数的狂热追逐。风阻系数从提升续航的工具,异化为品牌“科技实力”的图腾,甚至催生出“小数点后三位的军备竞赛”。那么,风阻系数究竟承载了多少真实价值?它又如何从技术指标演变为营销信仰?

被异化的风阻战争

事实上,风阻系数的故事始于航空领域。1897年英国工程师温厄姆设计的风洞为飞机研发而生,直到1930年代奔驰首次将风洞用于汽车测试,空气动力学才进入汽车工程视野。而真正推动其成为核心指标的,是19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效焦虑。1980年SAE J1263标准的发布,确立了道路滑行法测量风阻的规范,标志着汽车空气动力学正式成为一门精密学科。

但对燃油车而言,风阻始终是“次要矛盾”。一台2.0T发动机在120km/h巡航时仅需20—30kW功率,即便风阻系数增加0.02Cd,额外功耗仅数kW,被变速箱的功率调节能力轻松消化。直到电动车崛起,风阻的权重被彻底重构。电驱系统高速工况效率下降快,且缺乏变速箱调节,风阻能耗呈二次方增长。数据显示,120km/h时速下,风阻系数每降低0.01Cd,续航可提升10—16km。当主流电动车续航集中在600km区间,这种提升直接关乎用户“能否抵达下一个充电桩”的心理安全感。

产品端,特斯拉的示范效应点燃了行业热情。Model S Plaid以0.208Cd刷新量产车记录后,车企纷纷将风阻系数与“科技实力”绑定。奔驰EQS(0.20Cd)、智己L7(0.21Cd)、小米SU7(0.195Cd)等数据不断突破极限,甚至催生出“每降低0.01Cd需投入2000万元研发成本”的行业传说。

然而,这场技术跃进逐渐偏离理性轨,车企开始利用测试标准真空地带。国内尚无强制国标,主流参考的ISO 12021允许±0.02Cd误差,但车企常选择160km/h风速测试(风阻更低)而非行业默认的120km/h,且未在宣传中注明工况条件。更隐蔽的是“实验室特调车”现象,空悬降至最低姿态、加装临时封闭件,甚至使用油泥模型替代实车测试。理想汽车高管直言:“非量产状态下都是作弊”。

“这些现象对行业的影响是负面的。”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它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车辆的实际风阻性能和宣传的一致,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另一方面,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会破坏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车企都把精力放在如何钻测试标准的空子上,而不是真正投入研发提升产品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那么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风阻系数并非衡量汽车优劣的唯一标准

当各家车企发布会将风阻数据做成炫目动画时,一个危险的认知偏差也正在形成,风阻系数正从工程参数异化为技术图腾。这场始于新能源赛道的参数竞赛,本质上是汽车工业对续航焦虑的应激反应,却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偏离了用户价值的本质轨道。

当车企为追求0.001Cd的微小差异,将车辆座舱压缩至“仅容儿童乘坐”时,工程理性已让位于数字崇拜。隐藏式门把手、全封闭格栅、极简座舱等设计本为提高能效,却在参数竞赛中异化为反人性符号。测算数据限时,风阻能耗与车速呈立方关系,因此节能效果主要体现于高速场景(≥80km/h)。时速100km/h时,隐藏式门把手对续航提升幅度约1—1.5%,典型表现为百公里省电0.12—0.2度,对应续航增加6公里。而当车速低于40km/h时,隐藏式门把手的节能效果趋近于零。

这也催生出两种异化现象,一方面,车企将极端工况下的理论值包装成普适优势;另一方面,用户发现宣传续航与实际表现存在巨大落差,最终导致信任危机。当某品牌车主在-10℃环境中实测续航达成率仅52%时,风阻系数再低也难掩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缺陷。

更值得警惕的是,风阻崇拜正在扭曲设计创新的方向。据J.D.Power调研,2023年中国市场新上市电动车中,采用溜背造型的占比达68%,而用户实际购买时更倾向传统三厢造型的比例却达57%。这种供需错配的本质,是工程师思维对用户需求的暴力置换。

当宝马i7选择在保持传统豪华车比例的前提下达成0.24Cd风阻时,当极氪001用猎装车造型实现0.23Cd时,这些案例证明工程智慧完全可以在美学、功能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受欢迎的车型,从来不是风阻纪录保持者,但它们用巧妙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设计改写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在参数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重温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当年去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某个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一台能从容融入生活的移动空间。当车企开始用风阻系数解释为什么后排座椅不能放倒、为什么取消手套箱、为什么雨刮器设计反人类时,这场技术进化已然走向歧途。

在王坤看来,汽车工业真正的革新,应该发生在用户体验的褶皱处。在-30℃极寒中依然灵敏的门把手,在暴雨滂沱时清晰的后视视野,在长途驾驶时舒适的坐姿支撑。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细节,才是构筑产品力的真正基石。风阻系数应该回归其本质,一个需要被考虑、但绝不值得被崇拜的工程参数。唯有如此,汽车才能挣脱数字枷锁,重新成为承载人类自由移动梦想的完美容器。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ooj.cn/2410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