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与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联合呈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最多的是广东省,超过50万对,全国共有13个省份的结婚登记对数超过20万对
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最多的是广东省,超过50万对,全国共有13个省份的结婚登记对数超过20万对
文│《财经》记者 鲁伟
编辑│朱弢
国家统计局近期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全国31个省份婚姻登记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610.56万对,为多年来的历史新低。结婚登记数据包括初婚人数与再婚人数,其中,2024年初婚人数为917.23万人,同样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这一数据首次跌破1000万人大关。
婚姻不只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以应对持续走低的人口出生率与老龄化加剧的挑战。不少地方已将鼓励婚育视为“一号工程”,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婚育的“组合拳”。
这一背景之下,哪些省份结婚人数多?结婚人数排名靠前的省份是哪些?
《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最多的是广东,其次是河南、四川、江苏、山东、安徽、河北、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和广西。
13省份超过20万对,广东最高
《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历年以来的婚姻登记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为610.56万对,为统计数据公布年份中的最低,结婚登记最高的年份是2013年,为1346.93万对。

1985年以来,结婚登记、初婚、再婚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5》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登记的单位是“万对”,而初婚人数与再婚人数的单位均为“万人”,这是因为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可能双方都是初婚,也有可能双方都是再婚,还有可能是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初婚人数是婚姻登记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数据,因为初婚人数与出生人口的关系更为紧密。2024年全国初婚人数为917.23万人,再婚人数为303.88万人,初婚人数占结婚总人数的75%左右,再婚人数占结婚总人数的约25%。
《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总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为51.19万对,也是2024年全国唯一结婚登记超过50万对的省份,且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2024年广东初婚人数为83.19万人,再婚人数为19.19万人。
广东不仅结婚人数排第一,出生人口同样排第一。《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五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人的省份。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广东常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外流入人口总量非常大,流入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处于婚育年龄的比例较高,这是广东结婚人数多的重要因素。此外,广东的传统生育文化也对结婚有重要影响,比如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等地,虽然近年来婚育观有所转变,但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这些地方的婚育意愿仍比较高。
广东之后,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河南2024年结婚登记人数为47.13万对,位居第二。四川、江苏、山东三个人口大省2024年结婚登记人数均超过35万对,分别为39.44万对、35.61万对、35.30万对。排名第6位到第13位的省份为安徽、河北、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广西,这些省份2024年婚姻登记人数均超过20万对。

2024年31个省份结婚登记、初婚、再婚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5》
《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结婚登记人数不足10万对的省份为上海、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分别为9.02万对、6.04万对、4.68万对、3.98万对、3.89万对、2.76万对。

年轻人婚育意愿为何偏低?
2025年7月20日,民政部发布的《2025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同比增加10.9万对,结束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势头。
有观点认为,2025年上半年结婚人数同比增长,主要是因为5月开始简化了婚姻登记手续,以及“5·20”“5·21”这类登记的“良辰吉日”所致,长期来看,适婚年龄人口减少、初婚年龄不断推迟等现象依然存在。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和初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从结婚登记对数来看,过去十年最高的年份是2015年,当年结婚登记为1224.71万对,初婚人数最高的年份同样是2015年,达2108.97万人;结婚登记对数自2019年开始跌破千万大关,而初婚人数在2024年跌破千万大关。
中国结婚登记对数为何连年下降?
首要原因是适婚年龄人口的数量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七人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以育龄女性数量为例,根据七人普数据推算,2025年中国15岁-4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余万人,其中,2025年20岁-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
其次,初婚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结婚人口中,25岁-29岁年龄段结婚人数最多,为428.8万人,占比达到了35.1%。自2013年开始,连续12年成为占比最高的年龄段。
此外,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部分地区高昂的结婚成本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均被视为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此前联合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其中《2024年成年人与在校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下称《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婚育意愿普遍较低。有51.8%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有59.4%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781名大学生和7355名普通成年人。
《婚育观调查报告》指出,“成年人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结婚需要承担的费用,如购房、婚礼等,以及生育和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因而对结婚、生育产生恐惧和担忧。”《婚育观调查报告》建议,应当为婚育女性提供更多的社会经济支持,为适婚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保障和福利。
“结婚生子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约哈里之窗’理论表明,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人是容易拖延、推后的。但是这种事情(结婚生子)如果一再延迟的话,就非常被动了。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只有打破信息茧房,对婚育有一个正向积极的态度,大家才会把这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尽快提上日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婚育观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陈祉妍表示。
“十五五”:倡导积极婚育观
2025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建议》)提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婚育观直接影响结婚率,而结婚率与出生人口紧密相关,因此,“倡导积极婚育观”被很多专家视为关键一步。
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以构建和完善婚育支持体系。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到,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2025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婚姻登记手续进一步简化——婚姻登记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婚姻登记全国各地通办。这对于长期在非户籍地工作的人们来说,进行婚姻登记无疑更加方便了。
为了提高结婚率,发钱、延长婚假等激励措施,已成为各地常态。
在山西省吕梁市,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吕梁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市民政局近日宣布,面向在甬登记结婚的新人,发放结婚消费券,每对可获1000元。
此外,包括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新四黄塘村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奖励结婚的措施。
延长婚假,同样被各地视为鼓励结婚的重要举措。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明确延长婚假。其中,山西、甘肃最长,可享受30天婚假。以山西为例,当地规定只要是在山西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不区分初婚或再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即可享受“全国最长的法定婚假之一”。
“延长婚假制度本身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是给予结婚夫妻双方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也有利于提高结婚意愿,但婚假期间的夫妻双方的工资等福利待遇如何落实?”长期专注于婚姻家事和妇女权益保护的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律师吕孝权表示,“婚假期间的福利待遇是否全部都由其所在用人单位承担?如果是,是否需要出台和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将婚假期间的员工福利待遇成本,转变为由国家或者社会承担主体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辅助责任。”
人口学者何亚福近日撰文称,提高结婚率,一方面需要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成本;另一方面需要倡导积极的婚育观,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