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由AI生成
作者| 史大郎&猫哥
来源| 是史大郎&大猫财经Pro

潘石屹夫妇,再次当地主。
潘石屹、张欣旗下的Closer Properties宣布,在纽约的上东区花7600万美元现金买了6套房。
这6套房的估值在1.3亿美元左右,原房主是一家破产的投资公司,因为贷款没还,房子被潘氏夫妇接近5折拿下,算是抄上了。
不过,房子在其次,他们看上的是这10万平方呎的土地。
他们准备在2026年把房子拆了,“充分利用3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原址重建一整栋大楼,底层建商业,上层建豪华公寓,有点美国版SOHO的意思。

地产是夫妇俩老本行,抄底盖楼,再把房子卖回给美国人。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端,除了上东区,还要在纽约的西村、切尔西等老城区买地开发。
这是新的风口?
张欣说,这里房源老旧,缺乏服务和配套,但是“精品公寓的需求旺盛”。
主导收购的Closer是潘氏夫妇在美国的家族办公室,目前管理资产50亿+美元(约356亿人民币)。
不过,张欣曾说,她不在意规模,更关心“资产能否代代相传”。
现在,传承肯定不是啥问题了。
他们手中SOHO中国的股权,价值只剩下2亿美元左右,而且在开曼群岛的家族信托里面;家族办公室Seven Vallys在纽约Top10,全美Top50,儿子潘让(Luc Pan)已经从哈佛毕业,进入Closer工作。

这回,潘家算是彻底跑了。

潘石屹的原始积累,肯定是在中国市场。
第一桶金在海南,当年“万通六君子”,用一个农业高科技公司倒腾楼花,还没地基呢,房价先涨起来了,一倒手赚个一两倍都是小意思。
而在泡沫破了之前,他们撤了。
而回了北京,潘石屹开始真心实意地盖房子了,那时候,媒体的评价很高,潘石屹是“前卫的地产商”,而张欣则是“建设北京的女人”。
他们的SOHO系列,卖得很好,煤老板一来,一层一层地买。
2007年,SOHO中国上市,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地产IPO。
而到2012年,SOHO中国的收入见顶,销售团队解散,不卖楼也不盖楼了,转型成为了包租公。
然后,夫妇俩也获得了李嘉诚式的待遇,“不要让潘石屹跑了”。
为啥呢?因为,他们一面在卖资产,一面在买资产。

“不卖楼”只是不散卖了,开始整栋楼出售,2014年,就卖了3栋楼,套现80多亿,之后的动作也非常迅速,到2019年,所谓的“非核心资产”都卖了,套现了370亿。
核心资产“八大金刚”也一度上了货架,但是没有人出手,后来黑石曾洽谈过SOHO中国的私有化,用买公司代替买楼,能省下一大笔钱。
最终,楼也没卖掉,公司没卖掉,但是手里有钱,他们开始买美国资产。
纽约是张欣的主场,她也偏爱曼哈顿,不仅花了30多亿美元在曼哈顿买了好几栋办公楼,还在上东区买了联排别墅来住。
还以“中国贫困学生奖学金”的名义给哈佛大学捐了1500万美元,为儿子获得了“入学通行证”。
在SOHO中国辞职,公司也不管了,反正能定期从信托里面拿钱。
再出现的时候,还是在体育频道,央视在美网决赛现场,抓拍到了潘氏夫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常住纽约了。


到了纽约,一家子都是文艺青年,过得非常惬意。
家办的产业,基本用来收租,就能过得不错,核心地段的核心地产,租户也是贝莱德这样的大户,都不差钱。
他们的日常,听音乐会、参加富豪私人晚宴,吃喝玩乐都不耽误。
老潘和小潘都爱摄影,潘石屹拍人物肖像,而潘让则是主打纪实,各自开了网站来展示作品。

美籍的张欣则多数时候站在前台。
她的Closer除了有地产项目,还有电影项目,她在好莱坞非常吃得开,2010年就曾在《华尔街2》中有效出演,不仅有大特写,还有一段台词。

过了戏瘾,张欣转头成为好莱坞娱乐大亨。
她投资的电影也是屡屡入围国际电影节,不丹电影《僧侣与枪》为张欣拿到了奥斯卡的入场券,之后,她成为多伦多、圣丹斯、戛纳等电影节常客。
而这位知名制片人和投资商,现在还有一部“待爆”纪录片《马斯克》,专门讲马斯克在美国大选的争议以及帮特朗普裁员。
这个话题度,真到上映的时候,简直赢麻了。
顺带着,还参投了流媒体平台,算是电影行业的上下游了。
本来大家以为,他们在与地产渐行渐远的时候,张欣杀了个回马枪,再次当起了开发商。
重回房地产,潘氏夫妇准备好了吗?
不过,这就是美国人该操心的事情了。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