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激辩“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真伪,光明日报专版刊文学术争鸣

石刻照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文化记忆澎湃新闻注意到,舆论争议出现后,《光明日报》围绕石刻真伪广泛征集文章,并于、连续辟出专版“学术争鸣”刊登多篇不同观点的论述。

激辩“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真伪,光明日报专版刊文学术争鸣

石刻照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文化记忆

澎湃新闻注意到,舆论争议出现后,《光明日报》围绕石刻真伪广泛征集文章,并于、连续辟出专版“学术争鸣”刊登多篇不同观点的论述。

据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发布的编者按称,“提倡学术争鸣,是光明日报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光明日报曾进行过多次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学术争鸣,如《兰亭序》真伪问题、《胡笳十八拍》作者问题、古人‘胡子’问题,等等。这些议题,吸引学术界广泛参与和讨论,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术繁荣,也扩大了学术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学术普及的作用。”

编者按强调,“为深入探讨此话题,我们建立了这个平台,期待在碰撞中厘清现有困惑、拓展认知新境,勉旃社会各界以文会友,以理服人,激荡学术活力,共同营造平等对话、砥砺切磋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刊发的多篇文章中,包括2020年带队发现该处石刻的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撰写的《河源“采药昆仑”石刻发现记》一文。

激辩“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真伪,光明日报专版刊文学术争鸣

展开全文

2020年7月,侯光良带领学生在野外辨认石刻。《光明日报》 图

侯光良在文章中回顾称,“2020年7月,我们开始对两湖(鄂陵湖—扎陵湖)沿岸进行考察。前几天,团队重点调查了鄂陵湖北岸和扎陵湖南岸,有所斩获,发现一批细石器遗存,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星星点点分布在湖岸,大大增加了我们的信心。7月5日,我们决心向未涉足的扎陵湖北岸进发。天气非常好,晴空万里。扎陵湖刚映入眼帘,我们就发现湖岸有一片非常开阔的湖滨平原,便开展调查,很快在这里发现了小石片等石器,真是旗开得胜,大家的兴致一下提了起来。于是,团队队员开始扩大调查范围,队员陈晓良在北岸缓缓的山坡上大声喊:‘这里发现了石棺葬!’大伙儿闻声而聚,在山坡地面上发现一个用石块堆砌成的清晰长方形石棺葬,这种葬俗一般常见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部,流行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大家非常兴奋,如此高海拔,发现了古代遗存,在我们脚下就埋葬着一位青铜时代的勇士,这可能是3000年来首次有人和他打个照面。”

文章提到,“发现遗存的喜悦迅速感染了每位队员,大家急切地希望向前继续调查,仿佛前方有更大的发现在等待着我们。车辆向前行驶不远,我看到湖北岸有一块巨大的突兀的岩石,在平缓的草地上格外显眼。在高原腹地,岩画较为常见,地势如此特殊的地方,会不会有岩画?于是我们立即停车,前往看个究竟。走近大石块,我们发现接近地面的一块半椭圆形岩石的平整面上,有弯弯曲曲的线条。我们心想:轻轻松松就发现了岩画,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之余,我们仔细观察这上面画了什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是什么岩画,是一个篆字石刻!一个篆书‘皇’字刻在上面。4300米的高原腹地,见惯了细石器、岩画的我们,突然发现了‘皇’字,这太震撼了,宛如引爆一颗原子弹!脑袋一下子晕了,似乎失去意识,整个人几乎都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稍稍安定下来,我们开始测量拍照,并让队员在四周继续搜寻,不过在周边并无新发现。随后我进行了初步解读。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一定是古代人的遗迹,虽然上面一些字迹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风化得模糊,但能看到字体端正规范,笔法苍劲有力,刻字者还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很可能来自中原。此外,扎陵湖北岸在古代是何等绝远之地,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及,一定是个团队,背后一定有国家力量在推动。据此推测,历史上符合这一条件的事件,大概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元清两代绘制地图或祭祀河神,于是初步推测可能和元清两代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

而在《光明日报》6月8日刊发的《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则分析认为,上述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于仝涛的观点,侯光良在文章中写道,“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无疑在我脑中又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大大超出我的推测,这个结论再次震撼了我。仔细研读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一队秦人,驾驶着车马,行驶在高原风雪中,顺河而上,来到河源,刻下了这段文字。”

除此以外,《光明日报》“学术争鸣”版还刊发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再论昆仑石刻》,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廿六年三月己卯”与<颛顼历>不符》,胡文辉《从文本看“采药昆仑”石刻的疑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昆仑石刻应当是古代的石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刘绍刚《“昆仑石刻”献疑》,《金石研究》执行主编张志敏《秦“田翳采药昆仑”石刻的释文问题》等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头鸟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ooj.cn/970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