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酒管财经
不是酒店开不起,而是“拼楼”更有性价比。
近两年,随着国内酒店市场愈发内卷,“拼租”式开店也开始在酒店圈流行开来。
一栋楼挤满一二十家酒店,密密麻麻挂满大大小小的广告牌,“酒店住宿、特价房、电脑房”等招牌令人目不暇接。
近日,网友发帖称,杭州萧山区一栋高层大楼内分布着十余家酒店,几乎每层一家,引发热议。
离谱的是,这么多酒店扎堆挤在同一栋楼里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反而大部分酒店国庆假期前四天基本订满,旺季基本满房。
拼顺风车、拼好饭倒是常见,这种拼楼式的“酒店垂直综合体”也越来越多。
这种酒店“叠罗汉”的现象如今已不罕见。
有的公寓楼甚至有多家酒店共享大堂,仅通过楼层分隔。这背后,是中国酒店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残酷现实。
当酒店开始“叠罗汉”
一栋公寓楼里塞十几家酒店,这事儿听起来像“叠罗汉”。
走进杭州钱江世纪城的公寓楼,一栋外表普通的写字楼窗口挂满了各式酒店招牌。
楼层指示牌上密密麻麻列着不同酒店的名字和所在楼层,宛如一个“酒店垂直综合体”。
图源:潮新闻
查询企查查平台发现,这栋楼内近半的酒店股权交叉明显,很多都是老板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投资。
为什么这么多酒店扎堆在一栋楼里?
这是因为开设酒店需要有场地有相关的资质以及消防许可,而早期的一些写字楼和相关的酒店签署了独占协议,适合开酒店的场地并不多,更何况钱江世纪城这种紧靠地铁站和奥体、地段这么好的物业更是难求。
据媒体报道,这么多酒店在同一栋楼里不仅没有互相抢客,反而是淡季大家一起淡,旺季都是满房。
据悉,看江看夕阳的酒店客房成爆款,国庆假期前四天基本订满,房价每晚最贵可达700元以上。
然而,酒店扎堆公寓楼为行业带来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民诉”问题。
去年,成都泰华公寓因“廉价非法旅馆泛滥”带来诸多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小区共有住宅208户,仅有110户用于业主自住或租住,剩下的住宅除出租办公或作为仓库外,全部变身为导致小区“民诉”不断的旅馆。
据业主反映,每天大量不明身份人员进出占用电梯、产生消防隐患,部分业主还透露有人甚至试图开住户门锁,已经导致了部分住户被盗。
除泰华公寓外,成都武侯区新南门万高都市欣城小区业主的“云投诉”民宿与小旅馆泛滥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据业主和物业共同调查统计,小区共有住宅184套,民宿和小旅馆就占了53套。
哈尔滨爱达·九溪小区一栋29层的公寓楼,19层都被酒店占领,8家不同品牌的酒店共享同一栋公寓。
图源:极目新闻
电梯按钮密密麻麻贴着不同酒店的名字,游客拖着行李箱进进出出。
同样地段,这里的酒店价格比正规宾馆便宜三成。学生党、打工族图省钱都爱住这种“楼中店”。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便宜房间没窗是常态,隔音像纸糊的。曾有游客抱怨:“隔壁打呼噜听得清清楚楚,还以为睡大通铺。”
这种酒店扎堆的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产生了诸多隐患。
其中安全隐患最为突出,大量酒店扎堆意味着大量布草堆积,电路负荷也大,2020年深圳就有类似公寓着火的前车之鉴。
不过,同样的地段,写字楼的售价和租金当下都比不上能开酒店的公寓。
在利益驱使之下,开发商和业主自然会选择租金回报更高的酒店业态。
“同生共死”的酒店垂直综合体
这几年如果有仔细观察城市商业生态的情况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面积大一些的饭店或者大型场所还有公寓,如今绝大部分都改为酒店了。
就比如西湖边的涌金广场,一位本地大妈今年5月就对媒体吐槽:“曾经人山人海,买菜都要排队,现在全是各种酒店。”
涌金广场整栋楼内有近十家酒店,包括大型连锁酒店和青年旅馆在内的占地三到六层,各种酒店占据了半壁江山。
图源:小红书
这种“酒店垂直综合体”模式为何会越来越受投资人欢迎?
曾有酒店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时道出了实情:“整栋楼酒店之间的差异化还是很明显的,相互间的竞争会有。”
酒店扎堆经营形成了集聚效应,提升了整个楼宇作为住宿区域的知名度。部分消费者可能会专门为了“选择多”而选择这栋楼,从而降低单个酒店的获客成本。
图源:小红书
这种独特的“共生模式”使得各酒店既能保持自身特色,又能共享客流资源。
在淡季,各酒店共同承担市场冷清的压力;在旺季,则都能享受满房的红利。
随着酒店行业加速洗牌,小房量酒店因投资成本小、背负的入住压力低、抗风险能力强,投资优势逐渐凸显。
小体量酒店加入门槛更低,投资更小,压力更轻,所承担的租金和人工压力要小一些,当下也不见得比大体量的酒店投资回报率低。
而自2018年后杭州小面积段的酒店式公寓不再审批,导致目前市场上现存适合小体量酒店物业变得稀缺而珍贵。
然而,“共生”也意味着“共死”。一旦区域发展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加之酒店间没有更新的动力,便是“共沉沦”的开始。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酒店垂直综合体”模式或许能带来混合体验,有的消费者认为这提供了更多选择和高性价比。
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共享”会模糊品牌特点和界限,可能会拉低高端客群的体验。
2021年,河南郑州数十家公寓旅馆老板组团向公寓房东施压,退租、退房、毁约。
图源:博雅广场旅馆业协会
从信中上可以看出:
1.博雅广场的公寓一共1701间,作为旅馆使用的是1398间,也就是说,业主购买的公寓,其中约82%的都租给了旅馆,剩余的18%可能是长租公寓、业主自用房和散租房。
2.在这1398间公寓中,从按手印的数量上判断,至少被27家大大小小的酒店旅馆分租了。
3.由于特殊原因,人流量骤降,房间大面积空置,面对长期的亏损,酒店商家已经没有承担能力。
不难看出,不管是公寓还是分割商业,都得谨慎入市,因为合同上的美好收益是经受不起现实检验的。
公寓因其商业属性,在税费等方面的高成本流转,往往最后一不小心成了烫手的山芋,很难找到接盘侠。
行业变革中的住宿业新生态
显然,公寓楼里的“垂直酒店综合体”这一业态正通过一些投资人的尝试对行业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虽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酒店业的格局且自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无疑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新思路。
当下的国内酒店市场在数次革新之后,有新的机会,也有尚未突破的瓶颈。
虽然星级酒店也能够提供奢华的客房和无可挑剔的服务,但千篇一律的客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端人士和商务精英的更多需求,高端酒店式公寓在国内外也开始走热。
随着越来越多酒店集团开始布局公寓板块,酒店和公寓产品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
在美国,目前酒店式公寓的市场份额占全美住宅市场的5%,其中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纽约、芝加哥和休斯顿地区的出租率已经超出全美平均水平。
纽约华尔道夫公寓在提供顶级私人设施的同时,住户更是能享受华尔道夫酒店的礼遇:开通酒店签账特权;优先预订酒店场馆、餐厅及水疗中心;24小时客房送餐服务随时恭候。
在国内,深圳欢乐海岸万豪行政公寓选择在深圳丽思卡尔顿酒店及深圳JW万豪酒店开业之后进驻深圳,与欢乐海岸开发商华侨城旗下的多家酒店一同组成了欢乐海岸高端精品酒店群,丰富了本地区域的业态组合。
上海半岛公寓就与半岛酒店紧密相连,提供24小时礼宾服务、床单换洗、客房送餐、酒店管家、私人教练、酒店内餐饮消费9折优惠、洗衣8折优惠等;
与上海宝格丽酒店同处一栋建筑的上海宝格丽公寓,也凭借宝格丽品牌的“光环”,一经预售就被抢购一空。
这些酒店式公寓与酒店品牌“捆绑”开发,不仅是出于高端酒店的品牌效应,更多的也是看重了其选址的便利与不可再生性。
无论是酒店做公寓、公寓里开酒店,其实大家都是为了随行就市,增加收入、保证现金流、避免空置。
前面提到过,酒店扎堆开在公寓里的一大优势,便是能通过协同互补,使得酒店集群拥有单一酒店所无法企及的综合性、功能性。
但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中,则需要业主对酒店产品进行审慎的选择,使不同的酒店品牌,既能在调性上互补,又能保持各自的特色。
如果只是将“酒店垂直综合体”视作单纯的酒店扎堆,则失去了聚合的真正意义。
在酒店产业之外,这些酒店更需要的是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且互补又各具特色的综合体。
未来,像杭州这样的“酒店垂直综合体”奇观或许将继续增多。身处其中的酒店还是需要跳出同质化竞争,寻找差异化优势,才能在密集扎堆的环境中脱颖而出。